議題導讀

自己國家自己救 重建義務役

國際情勢迅速改變中。台灣必須對自己的安全與未來負責:推動軍事改革、重視訓練、並重建義務役。我們付不起天真的代價。
吳怡農
March 9, 2017

本文刊登於《蘋果日報》焦點評論

瑞典政府上週宣布:取消2010年開始實施的募兵制,恢復義務役、徵召男女青年入伍。瑞典國防部長表示:「當時全世界對俄羅斯的發展過於天真。很多國家不願認真看待俄羅斯提升武力的種種跡象。」

如今,俄國總統普丁對該區域的企圖已經非常明顯:對喬治亞宣戰、併吞克里米亞、干涉敘利亞內戰、對鄰國從事網路攻擊及政治宣傳。歐洲各國開始嚴肅面對來自俄國的威脅。去年年底,瑞典中央政府就給所有縣市主管發了一封不尋常的信:為戰爭做好準備。俄國邊界的愛沙尼亞,因為人口只有一百三十萬,所以積極訓練民間游擊隊;週末舉辦成人男女及兒童的生存競賽,甚至教平民如何組裝土製炸彈。愛沙尼亞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一員,但他們從烏克蘭與敘利亞的下場,看到國防必須靠自己;不能假設別的國家會為了他們,和俄國起衝突。

國際情勢迅速改變中,亞洲也面臨區域穩定的問題。中國的武力不斷升級,已不是在1996年「台海危機」中受美國宰制的解放軍。上千枚導彈與地對空飛彈,使美國航艦與戰機避免接近中國、或輕易介入未來的兩岸衝突。同時,中國局部在亞洲展現強勢: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南海造島並部署飛彈,近期更頻繁挑戰台灣與日本的空域與海域。這個趨勢,受所有周邊國家關心,對台灣則形成特別嚴重的危機,直接影響我們的安全和未來。

然而,過去十七年,台灣不只忽略軍事改革,甚至廢除義務役:役期逐漸減至四個月,同時大力推廣產業替代役。這似乎是藍綠兩黨少見的共識。文化部甚至在二月宣布「電競替代役」,充分反映國防政策的迷失。

如果台灣希望被當作一個正常的國家,我們的行為就必須像一個國家:對自己的安全負責。我們必須推動改革、重視訓練、並重建義務役。

儘管人力與財力有限,防衛台灣並不如一般人所設想的毫無效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立國的瑞士因為全民國防和焦土政策的決心,讓德軍一再拖延對瑞士發動攻擊。芬蘭1940年的人口不到四百萬,但在冬季戰爭擊退了蘇聯入侵。越南在越戰中使美軍灰頭土臉地撤退。貧困的阿富汗從八零年代至今,無論蘇聯還是美國都無法將它搞定。這些成功的國防,沒有一項是依賴少數職業軍人,更不是撐到別的國家來解救。

如果台灣千萬的成年人都具有戰鬥能力、並有效組織,這將影響外人對我們動武的抉擇。可是如果台灣一旦空軍與海軍被擊退、就失去防衛能力,這只會鼓勵別人霸凌我們,甚至逼我們不戰即妥協。不久之前一位美國國防部駐台代表對我說:「台灣不像美國可以選擇什麼時候打仗。你們的後備軍必須能夠隨時動員。」

其實絕大多數國人都認知到全民國防的重要性。中央研究院連續兩年的《中國效應研究》民調,詢問受訪者是否贊成「台灣為了增加軍事力量,而保留義務役的徵兵制度」:2015年的支持率60.2%,2016年更高達83.4%。

但是,光是恢復義務役仍然不夠。洪仲丘事件已將近四年;社會要求改革,我們卻只盲目地推動募兵制,讓大家免役。政府應該動員全民的意志,針對台灣可能面對的狀況,擬定清楚的任務;重新規劃訓練與教召內容、以提升軍隊的專業,並建立高效率的後備軍。我們也必須恢復兵役的公平性,廢除與國防無關的替代役、限制緩徵條件、同時要求雙重國籍的公民參與保衛家園。

台灣最終是什麼樣的國家,決定權在我們手中。我們若繼續逃避現實,遲早將付出天真的代價。

更多文章

固若磐石 2.0:台灣與拖延性嚇阻
吉姆·湯馬斯(Jim Thomas)、約翰·斯迪利(John Stillion)、伊斯坎德爾·盧克·羅曼(Iskander Rehman)
《固若磐石 2.0:台灣與拖延性嚇阻》提出強化台灣嚇阻力的新方案;以及當嚇阻失敗,如何爭取時間並繼續捍衛領土。《固若磐石 2.0》的構想受游擊戰啓發,重點在防止解放軍控制台灣周圍空域及海域,並強調拖延、韌性及欺敵等能力。作者對於作戰概念及軍隊結構調整,也提出具體建議。
如何評估並揭露外國政府在我境內的影響活動?
美國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和國家安全局
借鏡美國情報單位的檢討。情報的蒐集、綜合及判斷涉及許多敏感的工作;政府怎麼適度公開情報結論,又不透露我們的情蒐手段及來源呢?應該提出什麼樣的客觀依據,並如何向社會解釋其判斷標準,以維護情報體系在民主國家至關重要的公信力?美國三個情報單位在 2017 年 1 月聯合出版的這一份公開報告,揭露俄國政府在美國 2016 年總統大選期間的媒體操弄影響活動,值得借鑑。
軍隊與社會的疏離:美國募兵制的負面經驗
吳怡農
沒有堅強的國防,我們憑什麼讓別人尊重我們構築美好社會的意願?我們又憑什麼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但是,如何「關心」國防?臺灣的財政和人力畢竟有限,什麼樣的政策能確保足夠的國防能力,同時又不會忽略社會的其他需要?多年來,軍中一些不幸事件影響了民眾對國軍制度的信心。在這個環境下,我們又該怎麼強化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