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讀
本文刊登於《蘋果日報》焦點評論。
瑞典政府上週宣布:取消2010年開始實施的募兵制,恢復義務役、徵召男女青年入伍。瑞典國防部長表示:「當時全世界對俄羅斯的發展過於天真。很多國家不願認真看待俄羅斯提升武力的種種跡象。」
如今,俄國總統普丁對該區域的企圖已經非常明顯:對喬治亞宣戰、併吞克里米亞、干涉敘利亞內戰、對鄰國從事網路攻擊及政治宣傳。歐洲各國開始嚴肅面對來自俄國的威脅。去年年底,瑞典中央政府就給所有縣市主管發了一封不尋常的信:為戰爭做好準備。俄國邊界的愛沙尼亞,因為人口只有一百三十萬,所以積極訓練民間游擊隊;週末舉辦成人男女及兒童的生存競賽,甚至教平民如何組裝土製炸彈。愛沙尼亞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一員,但他們從烏克蘭與敘利亞的下場,看到國防必須靠自己;不能假設別的國家會為了他們,和俄國起衝突。
國際情勢迅速改變中,亞洲也面臨區域穩定的問題。中國的武力不斷升級,已不是在1996年「台海危機」中受美國宰制的解放軍。上千枚導彈與地對空飛彈,使美國航艦與戰機避免接近中國、或輕易介入未來的兩岸衝突。同時,中國局部在亞洲展現強勢: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南海造島並部署飛彈,近期更頻繁挑戰台灣與日本的空域與海域。這個趨勢,受所有周邊國家關心,對台灣則形成特別嚴重的危機,直接影響我們的安全和未來。
然而,過去十七年,台灣不只忽略軍事改革,甚至廢除義務役:役期逐漸減至四個月,同時大力推廣產業替代役。這似乎是藍綠兩黨少見的共識。文化部甚至在二月宣布「電競替代役」,充分反映國防政策的迷失。
如果台灣希望被當作一個正常的國家,我們的行為就必須像一個國家:對自己的安全負責。我們必須推動改革、重視訓練、並重建義務役。
儘管人力與財力有限,防衛台灣並不如一般人所設想的毫無效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立國的瑞士因為全民國防和焦土政策的決心,讓德軍一再拖延對瑞士發動攻擊。芬蘭1940年的人口不到四百萬,但在冬季戰爭擊退了蘇聯入侵。越南在越戰中使美軍灰頭土臉地撤退。貧困的阿富汗從八零年代至今,無論蘇聯還是美國都無法將它搞定。這些成功的國防,沒有一項是依賴少數職業軍人,更不是撐到別的國家來解救。
如果台灣千萬的成年人都具有戰鬥能力、並有效組織,這將影響外人對我們動武的抉擇。可是如果台灣一旦空軍與海軍被擊退、就失去防衛能力,這只會鼓勵別人霸凌我們,甚至逼我們不戰即妥協。不久之前一位美國國防部駐台代表對我說:「台灣不像美國可以選擇什麼時候打仗。你們的後備軍必須能夠隨時動員。」
其實絕大多數國人都認知到全民國防的重要性。中央研究院連續兩年的《中國效應研究》民調,詢問受訪者是否贊成「台灣為了增加軍事力量,而保留義務役的徵兵制度」:2015年的支持率60.2%,2016年更高達83.4%。
但是,光是恢復義務役仍然不夠。洪仲丘事件已將近四年;社會要求改革,我們卻只盲目地推動募兵制,讓大家免役。政府應該動員全民的意志,針對台灣可能面對的狀況,擬定清楚的任務;重新規劃訓練與教召內容、以提升軍隊的專業,並建立高效率的後備軍。我們也必須恢復兵役的公平性,廢除與國防無關的替代役、限制緩徵條件、同時要求雙重國籍的公民參與保衛家園。
台灣最終是什麼樣的國家,決定權在我們手中。我們若繼續逃避現實,遲早將付出天真的代價。
文章內容
文章內容
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