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韌性?民主韌性?

韌性(Resilience)指個人、社群或系統在面對突發挑戰、壓力或災難時,能適應變化、承受衝擊,並迅速恢復正常狀態的能力,韌性包含物理層面(如基礎設施的恢復力)和心理層面(如個人或社群的精神應對力)。

在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裡,有多項目標也提到「韌性」,像是 SDG11 和 SDG13 提及要提升面臨災害風險的韌性、SDG2 和 SDG9 也提及建構有韌性的農業、工業生產系統。

近年來,隨著全球民主倒退(Democratic Erosion)現象的浮現,例如言論自由受到壓制、政府治理功能衰退、外部勢力介入,以及社會日益極化,許多研究逐步聚焦於如何維繫民主制度的運作及其永續性。其中,「民主韌性(Democratic Resilience)」成為關鍵的探討方向。

「民主韌性(Democratic Resilience)」指的是民主體制面臨外部衝擊或內部挑戰時,能夠維持穩定運作、迅速調適並具備回復力的能力。其核心在於守護民主價值(包括自由、平等、法治)的延續性,同時確保政治制度、社會機制以及公民團體在危機中能有效發揮作用並維持整體運作。

要在民主框架下強化國家韌性,並非只依賴單一力量或組織。相反地,更需賦能民間社群,並充分運用公民社會的多元力量,讓治理方式更具彈性、系統更具適應力,才能從容應對多樣化的衝擊挑戰,實現民主制度的穩健與永續發展。

打造民主韌性是個長期而持續的社會工程,也因這個複雜的結構性問題牽涉層面廣泛,看似抽象而難解。壯闊台灣聯盟參考國際前沿研究、結合台灣社會的現況,將這個複雜的問題分成三個面向:緊急應變能力(硬實力)服務精神與信任(軟實力)公民社會(社會基礎),並研擬可能的解方。

培育緊急應變的能力(硬實力)

讓社會在面臨緊急狀態時快速恢復正常運作,首要任務是幫助大多數人具備自我保護及支援周遭的能力。進一步,還需協助個人及社群有能力彼此守望,以社區為核心建立支持網絡。因此,我們以「社區」為發展核心、「組織」為合作對象,推動紮實的訓練與工作坊,透過普及緊急應變知識與技能,強化大眾的韌性。

累積服務精神與信任(軟實力)

在緊急情境下,民眾是否願意互相幫助,取決於社會是否具有服務精神及信任的文化基礎。因此,我們與多個社福團體合作,深入了解社會需求後,號召民眾參與公益服務,創造正向的服務經驗及共同的行動歷程。藉由這樣的累積,讓利他的精神與對他人的信任,逐漸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

建構互助、當責的公民社會(社會基礎)

一個充滿互助精神、具有責任感的公民社會是軟實力與硬實力得以落實的最佳環境。在緊急應變訓練中,我們引導學員思考自己作為社群的一份子,可以怎麼協助身邊的人,培養對社群的責任意識;在公益服務的過程,我們帶領志工反思自己與議題的關係,如何持續參與自己關心的面向,成為社會中的支持力量。

我們相信,一個責任感強、公民之間相互支持的社會,結合社區內的緊急應變能力,以及累積服務精神與信任文化,將構成緊密的社會網絡。而這些網絡不僅能保護社會中的每一份子,更能在危機時刻展現強大的韌性。

此外,我們期待這些軟、硬實力的相互作用能引發正向的循環,進一步鞏固公民社會的認同。當公民社會具備互信與合作的基礎時,便能在觀點差異的情況下凝聚共識,共同迎向未來的挑戰。

這件事情怎麼不是政府在做?

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不應僅依賴單一部門或組織的力量。許多複雜的社會議題,唯有透過公部門、私部門與非營利組織的協作,才能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正如比爾.蓋茲所言:非營利組織在政府還做不到、市場還到不了的領域扮演著創新的角色。

作為一個獨立的非營利組織,我們針對相關議題設計解決方案,並以小規模試點的方式進行驗證。在證明其成效後,持續推廣可行方案, 希望最大化社會效益,切實回應當前的社會挑戰,為台灣的韌性建設貢獻實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