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讀

成為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和新鮮人及教育者分享

在極速變動、科技不斷更新的「多元化」市場環境下,每個企業無論大小更加需要知識及能力廣泛的人。教育如何幫助青年在社會立足、生存?
吳怡農
September 24, 2013

這幾天台灣二十萬青年陸續進入大學及大專,展開下一階段的人生。對其中的大多數,這是他們學術生涯的最後一幕。不久之後,隨著畢業他們將面臨一種不同的考驗:如何在社會立足、生存?面對這個必然來臨的現實,他們必須思考:未來四年該怎麼過,為下一步做好準備?大學又能如何幫助學生面對挑戰?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全球化」瓦解了各產業以前享有的地理及技術門檻。這個趨勢一方面開拓了許多新的市場,但也毫無疑問地創造了更激烈的競爭。在極速變動、科技不斷更新的「多元化」市場環境下,每個企業無論大小更加需要知識及能力廣泛的人。一個企業對人才的重視正是它生存的關鍵。

美國的《高等教育紀事報》最近刊載其從事的問卷調查結果。大多數的美國企業認為,今天的美國大學並沒有成功地培養出今日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統計結果指出:超過一半的雇主覺得今天的畢業生並不具備足夠的工作能力,而他們因此要求學校不要忘了文科教育的重要性。

一位台灣頂尖科技公司的主管告訴我,他們在國內招募的理工人才做事非常被動,也嚴重缺乏主見、溝通技巧、和思考能力。這些優秀的理工科系畢業生似乎只會照指示寫程式。類似的反應並不限於高科技公司;從金融業到傳統工業的許多不同產業負責人,都向我表達同樣的感受,因而他們儘量不雇用剛畢業的年輕人。新經濟時代的公司所需要的人有責任感、高適應能力、主動、懂得溝通而且具有團隊精神。光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更何況,許多產業需要的技能,只要有心並不難學習,因此相對來說不是最重要的。

我以前為我服務的公司招聘新員工時,也是用同樣的標準。對首次進入職場的新鮮畢業生,我留意成績,可是我對「課外活動」特別重視。有沒有花時間做志工?一個長期以志工身份參與社會的學生,不會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他對許多社會和政治議題會有自己的看法,而也願意為團體和社區目標貢獻他的時間及資源。這種「小我」的精神是多年養成的習慣,不是會說就會做。

志工經驗在近幾年也受到台灣教育當局的重視。可惜的是,教育部為了提倡志工文化,用的卻是「反志工精神」的措施。因為當志工可以抵學分、或提供升學時的加分,導致學生及家長注重的是「志願服務認證時數」,甚至有家長替子女分擔志工的工作。於是,志工所代表的不再是對他人的關懷、對社會的付出,而且也失去了它對人格的薰陶作用。附有報酬的活動,只是自私動機的延續,完全摧毀了志工的意義。這應該不是教育的目標。

除了志工經驗,我也重視申請工作的人是否參加校隊。一個「學生運動員」必然會培養出自律、效率、以及有效安排有限時間的能力。他也肯定吃得了苦;因為每天的練習經常很折磨人。他也會有許多失敗的經驗,無論是輸掉比賽還是坐冷板凳;可是並沒有因此放棄。他了解團隊默契的重要性,所以比較會管理人際關係。他從參賽中獲得在第一時間做出判斷的習慣,而且懂得承擔後果。他有最基本的運動精神,也有遵守規則的觀念。

所以,運動不是一個替代讀書的活動;它提供不可缺的人格教育。運動在美國社會的定位非常清楚:公立高中有約55%的學生參與校隊(教練指導、平日練習、每週比賽),而絕大多數的參與者並沒有成為職業球員的打算。我之前服務的外商公司,其前集團總裁是高中摔角冠軍,大學美式足球明星,畢業後先到白宮工作,職場退休後又擔任美國財政部長。現任的副總裁兼亞洲董事長是1984年奧運金牌的八人划艇隊成員。

『魔球』的作者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是美國著名的作家、甚受矚目的深度採訪記者。他學生時代也是運動員。他在短作『Coach』(中譯《人生的教練》)一書中,分享他從高中棒球校隊學到的一門人生課程。這門課讓作者體認到擔當、付出、和辛苦的價值。他也學到為了個人的利益或享樂,而忽視團體的目標和榮耀,是一件極端羞恥的事情。而這正是領導者最起碼的條件,不論是在小團隊、公司、或政治領域中。

如果我面試的申請者沒有運動興趣、或缺乏運動細胞,我會看他有沒有參與樂團或是戲劇。這類的文化活動也都可以培養上面提到的許多性格和價值觀。或者,我會查看申請者有沒有主動利用身邊所有的資源,去探索、找出學術性及非學術性的興趣。有沒有選修他覺得有意思的課程?學到的知識他又如何利用?課外有沒有爭取實習的工作經驗?等等。

一個多樣化的教育環境才可能培養出現代社會需要的才能。「單一作物」體制已經過時;「混養」的教育才可能傳授生存的技能。一個重視培養多樣性的教育體系,會尊重每個學生的自主權。對自己的學習方向有完全的掌控,是學生發展其興趣和熱情的燃料。而這個熱情才是創新的動力。有了創新的文化,企業才可能生存。

當雇用人才被視為是對未來的投資,我們會發現企業非常捨得花錢。可是如果人力資源不過是一個生產工具,那企業就只能繼續把薪資當做營業成本般地控制。企業因而也不會有創新、進步的文化。所以「22K問題」不但影響畢業生,也顯示了台灣企業所面臨的困境。

大學生可以如何利用未來幾年的時間,將自己鍛鍊成新時代企業的人才呢?

  • 無論分配到哪一系所,盡情地選修不同的課,而且越廣越好。如果學校的種種行政措施阻止你選修一門課,那就去旁聽吧。如果有一天找到你真正喜歡的科目,就爭取轉系、輔系或雙主修。
  • 課外多「做」:參與藝術、音樂、運動、社團組織。不斷與校外團體接觸:和其他學校聯合辦活動、與職業團體交流。嘗試不同性質的工作,不要一直呆在舒適的教室、系辦公室、或教授的研究室。你這四年的任務,是為自己創造一個多元化的學習環境。
  • 找出那些令你不自在的東西,可能是某些人、某門課、或是以前沒有接觸過的環境。然後養成習慣,刻意去面對這些不自在,學習享受不自在的感覺。逼自己適應,也測試你的極限。大學四年是你無後果地去試驗「失敗」的最好機會。畢業以後,實驗失敗的代價只會越來越大,也令你越來越膽怯。

大學與教育部作為人力資源的上游「供應商」,有什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以下幾點或許可以參考:

  • 學校提供更多樣的資源:多元的課程、不同領域的教授及講師、社團補助、運動經費、等等。
  • 招生更多樣化:讓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經濟條件、和不同地區,具有不同興趣、和不同的才能。幾位我訪問的台大教授告訴我,多年來校園變化不斷,唯一不變的是:學生自認大學四年最大的收獲,來自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所以多元化的學生組合不只符合社會正義,讓貧窮家庭的學生有相等的機會;它其實為全體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包括哈佛、耶魯、芝加哥、哥倫比亞、普林斯頓等十四所美國頂尖大學,在去年共同提交一份「陳述意見書」給美國最高法院。雖然該案件涉及的是大學將學生的種族及膚色納入錄取考量的合法性,可是其理論基礎卻是學生背景多元化對教育的重要性。這些美國大學所強調的是,一個多元化的學生主體是教育的基礎:和不同背景的同學互動,才能刺激學生以不同的方式了解自己、自己的信念、以及畢業後他將進入的社會。
  • 學習的自主化:一旦認定學生的能力達到錄取的標準,就應給他選修校內任何課程的自由。設定一套廣泛的必修課程,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科目;大二再決定主修都不遲。招聘過大學畢業生的企業人都知道,主修其實不重要,對工作能力也沒影響。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而且有追求興趣的毅力。這才是創新精神的基礎。教育體系應該積極地鼓勵十八歲的學生探索興趣、也容許改變主意,而不是成為他們追求興趣的阻礙。

一旦教育機構開始重視學生和下游企業的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教育環境,畢業生薪水的倍數增長是必然的。有了需要的人才,企業的前景也才會樂觀。那一天,就算畢業生選擇自行創業,也會具備更好的條件面對創業的刻苦之路。

那一天,我們或許會無意中發現台灣的民主健全多了。因為民主社會的成功運作也依靠同樣見多識廣的公民。

更多文章

專責負責課責 政府資安不能等
吳怡農
政府資訊體系龐大,有太多的問題,也有很多的作業方式需要改善,體制內的相關公務員都清楚。這些的確需要面對,但從政策擬定的角度,我們看到三大核心制度問題,必須優先處理,專業人員才可能確實解決執行與技術面的問題。
《時間問題》與作者的對話
A Question of Time -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Author 台灣為什麽應該為戰爭做好準備?什麼樣的防禦措施將最可能避免衝突的發生?「嚇阻」的基本邏輯是什麼?麥克.韓澤克 (Michael A. Hunzeker) 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安全沙爾政策與政府學院的助理教授以及政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韓澤克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並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的碩士及博士學位。他曾於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十五年。 Should Taiwan prepare for war? How does deterrence work? What makes for a credible defense? Michael A. Hunzeker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s Schar School of Policy and Government and the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 Studies.
戰爭的未來:小而多且智慧化,還是少而精?
湯瑪斯.漢默斯(T.X. Hammes)
藉現今的戰爭樣貌想像未來的戰場,當今最精良的武器是否真能夠保障絕對優勢?湯瑪斯.漢默斯精闢分析未來關鍵軍力的特色,若要在戰爭中勝出,就必須將有限資源與預算做最聰明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