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讀
這幾天台灣二十萬青年陸續進入大學及大專,展開下一階段的人生。對其中的大多數,這是他們學術生涯的最後一幕。不久之後,隨著畢業他們將面臨一種不同的考驗:如何在社會立足、生存?面對這個必然來臨的現實,他們必須思考:未來四年該怎麼過,為下一步做好準備?大學又能如何幫助學生面對挑戰?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全球化」瓦解了各產業以前享有的地理及技術門檻。這個趨勢一方面開拓了許多新的市場,但也毫無疑問地創造了更激烈的競爭。在極速變動、科技不斷更新的「多元化」市場環境下,每個企業無論大小更加需要知識及能力廣泛的人。一個企業對人才的重視正是它生存的關鍵。
美國的《高等教育紀事報》最近刊載其從事的問卷調查結果。大多數的美國企業認為,今天的美國大學並沒有成功地培養出今日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統計結果指出:超過一半的雇主覺得今天的畢業生並不具備足夠的工作能力,而他們因此要求學校不要忘了文科教育的重要性。
一位台灣頂尖科技公司的主管告訴我,他們在國內招募的理工人才做事非常被動,也嚴重缺乏主見、溝通技巧、和思考能力。這些優秀的理工科系畢業生似乎只會照指示寫程式。類似的反應並不限於高科技公司;從金融業到傳統工業的許多不同產業負責人,都向我表達同樣的感受,因而他們儘量不雇用剛畢業的年輕人。新經濟時代的公司所需要的人有責任感、高適應能力、主動、懂得溝通而且具有團隊精神。光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更何況,許多產業需要的技能,只要有心並不難學習,因此相對來說不是最重要的。
我以前為我服務的公司招聘新員工時,也是用同樣的標準。對首次進入職場的新鮮畢業生,我留意成績,可是我對「課外活動」特別重視。有沒有花時間做志工?一個長期以志工身份參與社會的學生,不會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他對許多社會和政治議題會有自己的看法,而也願意為團體和社區目標貢獻他的時間及資源。這種「小我」的精神是多年養成的習慣,不是會說就會做。
志工經驗在近幾年也受到台灣教育當局的重視。可惜的是,教育部為了提倡志工文化,用的卻是「反志工精神」的措施。因為當志工可以抵學分、或提供升學時的加分,導致學生及家長注重的是「志願服務認證時數」,甚至有家長替子女分擔志工的工作。於是,志工所代表的不再是對他人的關懷、對社會的付出,而且也失去了它對人格的薰陶作用。附有報酬的活動,只是自私動機的延續,完全摧毀了志工的意義。這應該不是教育的目標。
除了志工經驗,我也重視申請工作的人是否參加校隊。一個「學生運動員」必然會培養出自律、效率、以及有效安排有限時間的能力。他也肯定吃得了苦;因為每天的練習經常很折磨人。他也會有許多失敗的經驗,無論是輸掉比賽還是坐冷板凳;可是並沒有因此放棄。他了解團隊默契的重要性,所以比較會管理人際關係。他從參賽中獲得在第一時間做出判斷的習慣,而且懂得承擔後果。他有最基本的運動精神,也有遵守規則的觀念。
所以,運動不是一個替代讀書的活動;它提供不可缺的人格教育。運動在美國社會的定位非常清楚:公立高中有約55%的學生參與校隊(教練指導、平日練習、每週比賽),而絕大多數的參與者並沒有成為職業球員的打算。我之前服務的外商公司,其前集團總裁是高中摔角冠軍,大學美式足球明星,畢業後先到白宮工作,職場退休後又擔任美國財政部長。現任的副總裁兼亞洲董事長是1984年奧運金牌的八人划艇隊成員。
『魔球』的作者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是美國著名的作家、甚受矚目的深度採訪記者。他學生時代也是運動員。他在短作『Coach』(中譯《人生的教練》)一書中,分享他從高中棒球校隊學到的一門人生課程。這門課讓作者體認到擔當、付出、和辛苦的價值。他也學到為了個人的利益或享樂,而忽視團體的目標和榮耀,是一件極端羞恥的事情。而這正是領導者最起碼的條件,不論是在小團隊、公司、或政治領域中。
如果我面試的申請者沒有運動興趣、或缺乏運動細胞,我會看他有沒有參與樂團或是戲劇。這類的文化活動也都可以培養上面提到的許多性格和價值觀。或者,我會查看申請者有沒有主動利用身邊所有的資源,去探索、找出學術性及非學術性的興趣。有沒有選修他覺得有意思的課程?學到的知識他又如何利用?課外有沒有爭取實習的工作經驗?等等。
一個多樣化的教育環境才可能培養出現代社會需要的才能。「單一作物」體制已經過時;「混養」的教育才可能傳授生存的技能。一個重視培養多樣性的教育體系,會尊重每個學生的自主權。對自己的學習方向有完全的掌控,是學生發展其興趣和熱情的燃料。而這個熱情才是創新的動力。有了創新的文化,企業才可能生存。
當雇用人才被視為是對未來的投資,我們會發現企業非常捨得花錢。可是如果人力資源不過是一個生產工具,那企業就只能繼續把薪資當做營業成本般地控制。企業因而也不會有創新、進步的文化。所以「22K問題」不但影響畢業生,也顯示了台灣企業所面臨的困境。
大學生可以如何利用未來幾年的時間,將自己鍛鍊成新時代企業的人才呢?
大學與教育部作為人力資源的上游「供應商」,有什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以下幾點或許可以參考:
一旦教育機構開始重視學生和下游企業的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教育環境,畢業生薪水的倍數增長是必然的。有了需要的人才,企業的前景也才會樂觀。那一天,就算畢業生選擇自行創業,也會具備更好的條件面對創業的刻苦之路。
那一天,我們或許會無意中發現台灣的民主健全多了。因為民主社會的成功運作也依靠同樣見多識廣的公民。
文章內容
文章內容
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