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讀

別低估青年保家衛國的意願

長久以來臺灣社會、特別是政治領袖,認為我們年輕人極不情願奉獻心力,來保衛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美麗的家園。臺灣的年輕人以及他們的父母,真的如此自私嗎?臺灣人真的比他們的上一代、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沒有保衛國家的意志嗎?
吳怡農
April 23, 2015

長久以來臺灣社會、特別是政治領袖,認為我們年輕人極不情願奉獻心力,來保衛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美麗的家園。臺灣的年輕人以及他們的父母,真的如此自私嗎?瑞士中立兩百多年,連希特勒都沒有入侵;可是過去十多年間舉辦的三次公民投票,瑞士人都否決了取消義務兵役的提議。身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的挪威,雖然享受二十八國聯合軍隊的保護,無論男女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南韓、新加坡及以色列的義務兵役長久以來一直是至少二十個月,都沒有受到國人質疑。對日抗戰期間,許多年輕人(包括北大和清華的菁英學生)投筆從戎,十萬青年組成了十萬軍隊。臺灣人真的比他們的上一代、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沒有保衛國家的意志嗎?

前幾天中央研究院所發表的民調數字,嚴重挑戰了臺灣社會長久的定見。在29歲以下的年齡層,超過六成贊成恢復徵兵制;39歲以下的贊成比例更高達七成。有人立即質疑,這是因為許多人不是高齡就是不用當兵。但是不要忘了,高齡民眾有兒子,女性民衆有丈夫、男友和兄弟。認為年輕人都不願服兵役的説法,對我和年輕世代都是很大的侮辱。

其實有許多跡象顯示,年輕人並沒有忘記他們對國家的責任。過去有人不斷提到臺灣認同急速成長的現象,可是很少人想到,認同不只是界定「我是誰」。認同也產生對群體利益的關懷,甚至因而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同時也因群體的遭遇而驕傲或屈辱。因此,我們的年輕歌手為了展示國旗,寧願接受委屈。我們的年輕運動員無法在自己的國旗下接受獎牌的時候,他們用其他方式表示臺灣人的驕傲。

去年學運流行一句:「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年輕人願意付出多少來拯救國家,仍然有待了解。可是這句話已經顯示年輕人並不是那麼冷漠、自私。如果沒有這樣的想法,你不可能將它穿在身上,時時提醒自己的偽善。這也是為何某學運領袖入伍卻選擇替代役的時候,受到了許多的批評。上週在清華大學關於國防問題的研討會上,前國防部長蔡明憲先生詢問在場的大學生:如果臺灣不挑撥中國、中國卻對臺灣用武,有誰願意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保衛臺灣?大多數的學生都不假思索地迅速舉手。

徵兵或募兵只是國防政策的一環。洪仲丘事件引起的大規模抗議,或許不是因為年輕人不願承擔責任,而是對軍隊文化和訓練內容的不滿。當年輕人履行義務,為國家奉獻青春(甚至選擇志願役而投入至少四年的生命),國家用什麼來回報他們?除了盡保衛國家的責任,是否讓他們的知識、品格、技能和領導能力都獲得成長?與其在部隊中整天處理業務、打掃、割草,是否計劃一整年的精實訓練,退伍時成爲一個有信心、有實力的後備軍人?是否讓役男選擇十八歲入伍,減低兵役對學業或其他人生規劃的影響?訓練的內容也取決於國防的長期戰略。臺灣自我防衛的基礎是高科技及小規模的職業特勤單位,還是能隨時動員、且充分訓練的全民後備部隊?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連帶思考的問題。

更多文章

不要讓八位軍人白白犧牲
吳怡農
「許多人希望放下過去。但是,我們必須記取教訓。」事件過去三個月,還有多少人關心這件事呢?追查黑鷹,目的不是咎責,而是希望降低意外再度發生的機率,因為每個環節牽涉的,可能是下一位軍人的生命安全。
如何評估並揭露外國政府在我境內的影響活動?
美國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和國家安全局
借鏡美國情報單位的檢討。情報的蒐集、綜合及判斷涉及許多敏感的工作;政府怎麼適度公開情報結論,又不透露我們的情蒐手段及來源呢?應該提出什麼樣的客觀依據,並如何向社會解釋其判斷標準,以維護情報體系在民主國家至關重要的公信力?美國三個情報單位在 2017 年 1 月聯合出版的這一份公開報告,揭露俄國政府在美國 2016 年總統大選期間的媒體操弄影響活動,值得借鑑。
「和平崛起」的中國宣稱「永不稱霸」— 亞太各國全面戒備,臺灣卻自我孤立?
邱韻芹
中國在國際海域進行空前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島嶼軍事化和實彈演習,成為亞太小國相互合作的動力,掀起一波共同對抗強勢經濟大國的新趨勢。臺灣提倡「自我克制」與「和平共處」,除了沒有任何作用,是否反而放棄了難得的外交機會?在我們需要盟友的時候,總統的南海政策導致國軍的模糊立場,是否反而令國際社會聯想到臺灣與中國在檯面下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