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讀

十八歲公民權

壯闊台灣近期做了哪些努力?2020年,立法院修憲委員會啟動,但是除了「18歲公民權」以外,許多還沒有社會共識的修憲案也在同時討論。因此壯闊台灣從 2020年開始,聯繫各立法委員委員辦公室、呼籲委員們應該優先推動具有高度共識的「18歲公民權」、並在2022年底的地方選舉同時舉辦公民複決。這些目標最後在2022年成功實現,18歲公民權修憲案正式送出院會,即將在2022年11月26日由公民做出最後決定。壯闊台灣將持續努力,透過不同的溝通管道說服更多人支持、並出門投票,年底能夠讓18歲公民權修憲案順利通過。

2022年11月26日的地方選舉,同時將舉辦「18歲公民權」的公民複決:由人民決定是否同意修憲,將選舉投票的權利(包括罷免、創制、複決),從20歲降到18歲。

因為這項議題涉及修憲,所以比一般的修法來的複雜許多:立法院必須先提出修憲案,接著在公告半年後,經過公民複決同意。公民複決的有效同意票,必須超過選舉人總的半數。

2022年的選舉人數大約 1,930萬,這表示「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若想過關,至少需要獲得965萬張同意票,門檻相當高。

我們為什麼支持「18歲公民權」?

18歲的年輕人其實已經被視為成人:在《刑法》上,18歲需要負完全的責任;在兵役上,18歲的男性都有服役的義務;2023年1月1日開始,《民法》也將18歲視為成年;公民投票法也早在 2018 年就修正讓18歲青年參與投票。但是,因為憲法的規定,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權利,仍然停留在20歲。

所以,賦予18歲投票權,是「權利與義務」之間的公平問題。

投票權是公民權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也是民主社會透過對話,努力尋求共識,最終作出決定的過程。

你可以如何參與?

今年底11月26日,修憲案的主角無法投票。我們需要你,用選票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跟我們一起決定國家的未來、讓台灣邁向新的里程碑。你若有興趣擔任催票志工,請與我們聯繫!

為什麼投票年齡到現在還是20歲?

2005年起,許多的 NGO 便開始倡議「18歲公民權」。儘管朝野政黨長期以來普遍表達對此議題的關切與共識,但由於修憲的高門檻,下修「18歲公民權」遲遲未能送出立法院。直到 2020年,立法院各黨團分別提出修正案並成立修憲委員會,18歲公民權才在 2022年3月正式通過院會,進入公民複決。

壯闊台灣近期做了哪些努力?

2020年,立法院修憲委員會啟動,但是除了「18歲公民權」以外,許多還沒有社會共識的修憲案也在同時討論。因此壯闊台灣從 2020年開始,聯繫各立法委員委員辦公室、呼籲委員們應該優先推動具有高度共識的「18歲公民權」、並在2022年底的地方選舉同時舉辦公民複決。

這些目標最後在2022年成功實現,18歲公民權修憲案正式送出院會,即將在2022年11月26日由公民做出最後決定。

壯闊台灣將持續努力,透過不同的溝通管道說服更多人支持、並出門投票,年底能夠讓18歲公民權修憲案順利通過。

Q:什麼是公民權?

公民權指現代國家依法規定公民應享有的權利與應盡的義務;其中又包含「公民政治權」,即公民依法享有參與國家政治的權利,如:選舉權及被選舉權、參與公共治理的權利、知情權等。

Q:為什麼要推動18歲公民權?

權利與義務不對等

在台灣,年滿16歲就可以合法工作並報稅;年滿18歲就必須負完全的刑事責任、服兵役,甚至可參與公務員與司法官考試,然而,年滿18歲的國民,卻未被視為「公民」,要到20歲才擁有投票權,這是權利與義務不對等。

選民結構向高齡傾斜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0年第一季台灣已進入人口負成長,緊接而來是邁入「超高齡社會」(超老年,高齡人口比例超過20%),隨著選民結構向中老年族群傾斜,可能影響政策走向,許多國家意識到這樣世代失衡的問題,近年紛紛下修投票年齡。

亞洲最後的20歲投票權民主國家

以台灣鄰近的民主國家為例,南韓今年初頒布《公職選舉法》修正案,將由總統,國會議員選舉投票年齡從19歲下修到18歲,四月的國會大選,是18歲青年首度行使投票權;日本在2014及2015年分別修法將投票年齡從20歲降為18歲,馬來西亞也在2019年下修投票年齡,從21歲降為18歲。其實,攸關國家永續發展的社會保險與年金制度,核四存廢等重大政策,以及至關年輕族群的高等教育、學費、學貸、基本工資等議題,都直接影響台灣的下一代,18與19歲的年輕人卻無法在各級選舉中,以選票向候選人施加影響力、表達意見。

賦予18歲投票權,不只是反思上述考量,更是我們架構社會整體想像的聲明:加入年輕人的政治參與,對台灣未來是無比重要的一件事。

Q:18歲夠成熟了嗎?

成熟是一個動態過程,因此很難定義在哪個階段、哪個年齡,一個人已經夠成熟了。試著反問一句:目前依法選舉權就是訂在20歲,那又是依什麼證據去說明20歲已經夠成熟了呢?

所以,問題不在什麼年紀已經夠成熟了,而是社會有沒有提供足夠的資訊、開放的討論空間,讓年輕人依據他獲取的訊息、他參與的論辯,去思考並行使他的公民權。

Q:修憲程序是什麼?

Q:為什麼要要求獨立處理,優先推動?

獨立處理、優先推動,就是個別審議、不受其他議題牽制(不「綁」其他修憲案)。若其他提案也獲得共識、並通過院會表決,將不影響數個修憲案同時交付人民複決。

基於過去立法院推動修憲的觀察,當同時討論其他修憲議題,經常因為各黨團為充分表達意見,持續論辯,造成修憲委員會的進度緩慢,甚至因「屆期不連續」原則而廢案。

本屆各黨團皆已表態支持18歲公民權修憲,若願意就單一提案個別審議,針對具有高度共識的提案獨立處理、優先通過,能確保本案不受其他尚需討論的提案拖累、延宕。同時,也展現朝野合作的風範,在本屆落實18歲公民權修憲的歷史里程碑。

Q:修憲耗費社會成本,應該併同其他議題一起討論?

立法院曾在第四、第八、第九屆提出與「18歲公民權」相關的修憲案,最終都未竟全功。2015年時,雖爲朝野最具共識的修憲議題,仍因有部分委員堅持與其他議題併案處理,最後仍協商破局,功虧一簣。一般民眾也對立法院包裹審查與表決的慣例,有所不解。

若有其他提案與「18歲公民權」一樣,獲得高度朝野共識,理當一併走修憲程序,但應個別審議、分別成案,以避免仍有歧見或尚未通盤審議之修憲提案彼此牽制、導致社會只能看到「全有」或「全無」的結果。

Q:為什麼複決要綁2022年底的地方選舉?

修憲複決須通過965萬同意票(½選舉人總額)的高門檻,唯有與大選同時舉辦,才能確保高投票率(2018年地方選舉投票率約65%,預估投票人數中要超過77%投同意,才能跨越複決門檻)。

下一次大選是2022年底的地方選舉。若要一同辦理修憲複決,修憲案的院會三讀需要在當年五月之前完成。從今起算,仍約有兩年的時間,可組成修憲委員會、完備朝野協商等程序。時程上應屬充裕。

另外,修憲複決不受公投法約束,所以與大選同時進行,適法性上應無疑慮。

更多文章

中國軍事力量:解放軍的準則與戰略
美國軍事情報局
中國軍事目標是建立一支強大、具作戰效益的部隊,可在區域衝突中取勝,亦能妥善運用充分整合、即時反應的指管網絡。「積極防禦」作為其軍事戰略的核心概念,有戰略守勢兼具作戰攻勢的特色。為支援此戰略,軍事準則革新也與解放軍的改革同時進行。
《時間問題》與作者的對話
A Question of Time -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Author 台灣為什麽應該為戰爭做好準備?什麼樣的防禦措施將最可能避免衝突的發生?「嚇阻」的基本邏輯是什麼?麥克.韓澤克 (Michael A. Hunzeker) 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安全沙爾政策與政府學院的助理教授以及政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韓澤克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並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的碩士及博士學位。他曾於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十五年。 Should Taiwan prepare for war? How does deterrence work? What makes for a credible defense? Michael A. Hunzeker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s Schar School of Policy and Government and the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 Studies.
資訊操弄:對民主的挑戰
資訊操弄不是一種新現象,但由於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前所未有的傳播能力使資訊快速蔓延,以及民主國家目前經歷的信任危機,資訊操弄已經呈現出全新的面貌。近年來,這種現象表現在各種選舉的介入影響活動,威脅著民主國家及其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