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讀

別低估青年保家衛國的意願

長久以來臺灣社會、特別是政治領袖,認為我們年輕人極不情願奉獻心力,來保衛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美麗的家園。臺灣的年輕人以及他們的父母,真的如此自私嗎?臺灣人真的比他們的上一代、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沒有保衛國家的意志嗎?
吳怡農
April 23, 2015

長久以來臺灣社會、特別是政治領袖,認為我們年輕人極不情願奉獻心力,來保衛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美麗的家園。臺灣的年輕人以及他們的父母,真的如此自私嗎?瑞士中立兩百多年,連希特勒都沒有入侵;可是過去十多年間舉辦的三次公民投票,瑞士人都否決了取消義務兵役的提議。身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的挪威,雖然享受二十八國聯合軍隊的保護,無論男女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南韓、新加坡及以色列的義務兵役長久以來一直是至少二十個月,都沒有受到國人質疑。對日抗戰期間,許多年輕人(包括北大和清華的菁英學生)投筆從戎,十萬青年組成了十萬軍隊。臺灣人真的比他們的上一代、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沒有保衛國家的意志嗎?

前幾天中央研究院所發表的民調數字,嚴重挑戰了臺灣社會長久的定見。在29歲以下的年齡層,超過六成贊成恢復徵兵制;39歲以下的贊成比例更高達七成。有人立即質疑,這是因為許多人不是高齡就是不用當兵。但是不要忘了,高齡民眾有兒子,女性民衆有丈夫、男友和兄弟。認為年輕人都不願服兵役的説法,對我和年輕世代都是很大的侮辱。

其實有許多跡象顯示,年輕人並沒有忘記他們對國家的責任。過去有人不斷提到臺灣認同急速成長的現象,可是很少人想到,認同不只是界定「我是誰」。認同也產生對群體利益的關懷,甚至因而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同時也因群體的遭遇而驕傲或屈辱。因此,我們的年輕歌手為了展示國旗,寧願接受委屈。我們的年輕運動員無法在自己的國旗下接受獎牌的時候,他們用其他方式表示臺灣人的驕傲。

去年學運流行一句:「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年輕人願意付出多少來拯救國家,仍然有待了解。可是這句話已經顯示年輕人並不是那麼冷漠、自私。如果沒有這樣的想法,你不可能將它穿在身上,時時提醒自己的偽善。這也是為何某學運領袖入伍卻選擇替代役的時候,受到了許多的批評。上週在清華大學關於國防問題的研討會上,前國防部長蔡明憲先生詢問在場的大學生:如果臺灣不挑撥中國、中國卻對臺灣用武,有誰願意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保衛臺灣?大多數的學生都不假思索地迅速舉手。

徵兵或募兵只是國防政策的一環。洪仲丘事件引起的大規模抗議,或許不是因為年輕人不願承擔責任,而是對軍隊文化和訓練內容的不滿。當年輕人履行義務,為國家奉獻青春(甚至選擇志願役而投入至少四年的生命),國家用什麼來回報他們?除了盡保衛國家的責任,是否讓他們的知識、品格、技能和領導能力都獲得成長?與其在部隊中整天處理業務、打掃、割草,是否計劃一整年的精實訓練,退伍時成爲一個有信心、有實力的後備軍人?是否讓役男選擇十八歲入伍,減低兵役對學業或其他人生規劃的影響?訓練的內容也取決於國防的長期戰略。臺灣自我防衛的基礎是高科技及小規模的職業特勤單位,還是能隨時動員、且充分訓練的全民後備部隊?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連帶思考的問題。

更多文章

《時間問題》與作者的對話
A Question of Time -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Author 台灣為什麽應該為戰爭做好準備?什麼樣的防禦措施將最可能避免衝突的發生?「嚇阻」的基本邏輯是什麼?麥克.韓澤克 (Michael A. Hunzeker) 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安全沙爾政策與政府學院的助理教授以及政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韓澤克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並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的碩士及博士學位。他曾於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十五年。 Should Taiwan prepare for war? How does deterrence work? What makes for a credible defense? Michael A. Hunzeker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s Schar School of Policy and Government and the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 Studies.
中國軍事力量:解放軍的核心戰力
美國軍事情報局
中國目前對軍隊現代化的投資,已提升了中國在各種作戰領域上的軍事力量。雖然如今的解放軍仍難以在全球部署大量的正規部隊,但中國所發展的核子武器、太空、網路作戰等能力,已能夠影響其在世界各地的潛在對手。
後備的轉型:建立國土防衛部隊
李喜明/備役上將|吳怡農
國防怎麼做得更好?平時要訓練什麼?需要誰來當兵?後備戰力又該怎麼強化?我和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10月9日的蘋果日報,提出「國土防衛部隊」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