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讀

面對中國的情報滲透,我們該做些什麼?

保衛台灣是全民的共識。政府必須積極與社會溝通、重新取得信任與授權,在民主體制下建立健全的國安體系。歷史的包袱讓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對待政府的「安全與反情報」工作;但是,面對中國越來越嚴重的滲透行為,為國家機密築起防護網,同樣刻不容緩。
吳怡農
December 13, 2019

吳斯懷極有可能成為立法委員。他與中共政權的關係,引起社會對國家機密保護的關切。總統昨天也表達,「未來行政與立法部門要討論是不是必須強化法律,並檢視機密資訊有無因為體制不足被濫用與流出」。

我們的國安威脅不只來自吳斯懷。中國政府透過各種方式積極接觸台灣官員,企圖不當地介入台灣的內政,或竊取我們的情報。就在上週,鄭紹明、鄭智文父子就因為幫中共官員引介軍中人員而被起訴。

中國政府對我國機密的掌握是長期以來的顧慮。2011年開放自由行後,首五年就有至少52件共諜案移送檢調單位。而這只是中國對台情報滲透的冰山一角。早在2009至2010年,熟悉我國防空部署的謝嘉康上校和他的家人,就至少三度接受中共官員的免費旅遊招待,並在國外與中國官員見面;2017年,已升為少將的謝嘉康因另案才被調查;偵辦過程中,謝嘉康的證詞與他太太的說法不符,被檢方判定不足以採信(很不幸地,依照目前的法規,證人若對公務機關不實陳述,並不違法);最後,因缺乏洩密證據,2018年確定不起訴謝少將。

司法是事後的工具

謝嘉康的案例顯示,現行法規與組織分工無法有效保護國家機密。即使是公務員,收取中國官方的資金其實不違反國安法,洩漏機密的證據又難以取得,無法依此定罪。多數被起訴的共諜案,是用「為敵發展組織」作為防線,起訴和定罪的依據是當事人為中國官員引介其他下線。但是,就連推動加重「為敵發展組織」刑責的法案,在立法院都遭受某些政黨的反對。

即使掌握確切洩密證據,司法也只能在事後將洩密者起訴、判刑,無法修復機密外洩對國家安全造成的損害。因此,我們必須建立另外一套可以事先控制風險的「接密權限的安全制度」。

控制洩密風險的安全防護網

什麼是「接密權限的安全制度」?這在國外稱為「security clearance」,就是將「國家機密」以及「涉密權限」明確分級,並由專業人員負責事前審核、定期的背景查核與權限更新,以降低國家機密外洩的風險。重要的是,所有接觸同等級機密的人員,不分政府機關、部會或國防廠商,都使用相同的權限審查標準。

接密人員必須要申報工作記錄、財務狀況、人際交往情形等資訊。透過這些訊息,以及深入的訪談,才可能評估申請人的誠實度、可信任度與判斷力,以及他被外國政府影響、誘惑或威脅的風險。舉例而言:如果收入與消費習慣不符,就可能發覺未申報的收入來源或接受招待;高負債者比較可能受到金錢的誘惑;經常出入不良場所的人比較容易被留下證據威脅。

從謝嘉康的案例來看,當知道他多次出國,帳戶裡的存款卻沒有減少;或者他沒有確實申報旅遊過程當中遇到中國軍方人士,就可以暫停他接觸國家機密的權限,以避免重要軍事情資外流。

另一個案例是羅賢哲少將:羅少將進行性交易被中國特務拍照要脅,因此前後五次將台灣重要軍事情資交付中國,與中國情治人員的接觸時間長達七年;在接密權限制度下,將自己置身於會被威脅的犯罪情境,儘管沒有洩漏國家機密的證據,就足以暫停他的接密權限。

民主體制下的安全與反情報工作

目前,除了軍事單位之外,各政府機關內並沒有專責的安全部門,負責防範其他國家對我們政府的情報滲透。過去,「保密防諜」的工作由人事室第二辦公室(簡稱人二)負責,但在威權政府的統治之下成為當局監控政治思想的工具。台灣民主化之後,人二在1992年改制為政風單位,主要負責肅貪;然而,由於「保密防諜」在歷史上的陰影,我們一直沒有建立起機關內「安全官」的制度,來好好地保護政府的機密。

除了相對靜態的「安全防護」,政府也需要更積極的「反情報」工作:去反制其他政府在我國進行的情報活動。但是,目前情治部門的績效重點放在執法(辦案),一旦進入偵查階段,就難以進行反情報工作。因此,我們必須重新重視這些「檯面下」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夠讓情治單位有更多能量維護國家安全。

保衛台灣是全民的共識。政府必須積極與社會溝通、重新取得信任與授權,在民主體制下建立健全的國安體系。

歷史的包袱讓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對待政府的「安全與反情報」工作;但是,面對中國越來越嚴重的滲透行為,為國家機密築起防護網,同樣刻不容緩。

更多文章

「國軍轉型」:兵役制度的社會不正義
吳怡農
過去三年,政府以「國軍轉型」為口號推行「募兵制」。可是募兵制卻讓保家衛國的責任及犧牲成為某一特定階層的責任。以下五張圖清楚顯示,募兵制和社會經濟地位的關係。
《時間問題》與作者的對話
A Question of Time -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Author 台灣為什麽應該為戰爭做好準備?什麼樣的防禦措施將最可能避免衝突的發生?「嚇阻」的基本邏輯是什麼?麥克.韓澤克 (Michael A. Hunzeker) 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安全沙爾政策與政府學院的助理教授以及政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韓澤克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並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的碩士及博士學位。他曾於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十五年。 Should Taiwan prepare for war? How does deterrence work? What makes for a credible defense? Michael A. Hunzeker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s Schar School of Policy and Government and the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 Studies.
軍隊與社會的疏離:美國募兵制的負面經驗
吳怡農
沒有堅強的國防,我們憑什麼讓別人尊重我們構築美好社會的意願?我們又憑什麼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但是,如何「關心」國防?臺灣的財政和人力畢竟有限,什麼樣的政策能確保足夠的國防能力,同時又不會忽略社會的其他需要?多年來,軍中一些不幸事件影響了民眾對國軍制度的信心。在這個環境下,我們又該怎麼強化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