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讀

愛臺灣足以保衛臺灣嗎?

沒有堅強的國防,我們憑什麼讓別人尊重我們構築美好社會的意願?我們又憑什麼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但是,如何「關心」國防?臺灣的財政和人力畢竟有限,什麼樣的政策能確保足夠的國防能力,同時又不會忽略社會的其他需要?多年來,軍中一些不幸事件影響了民眾對國軍制度的信心。在這個環境下,我們又該怎麼強化國防?
吳怡農
December 13, 2013

原載於《天下獨立評論》-本系列分上、中、下三篇

〈閱讀中篇:軍隊現代化:經濟、教育、民主、外交

〈閱讀下篇:軍隊與社會的疏離:美國募兵制的負面經驗

台灣認同在最近幾年急速成長;大多數的民眾已將台灣視為獨立國家。根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效應」研究小組的民意調查:即使中國政治民主、經濟繁榮也不願意和中國統一的民眾持續增加,其比例在2013年已經高達76%。人民對土地的關懷也日漸深刻。《看見台灣》紀錄片獲得廣泛的迴響,因為它一方面展現台灣國土之美,另一方面也和觀眾共鳴對美麗國土的珍惜、對它遭受破壞的惋嘆。

然而,當大多數民眾視台灣為獨立的政治社區、也珍惜台灣國土的同時,我們對防衛這個獨立社區、這塊美麗國土,卻愈來愈為輕忽。不論是政府或一般公民,似乎都愈來愈不重視台灣的國防。沒有堅強的國防,我們憑什麼讓別人尊重我們構築美好社會的意願?我們又憑什麼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

在過去的威權時代,軍隊被民眾視為威權統治的支柱,軍人也被視為和社會脫節的保守反動力量。不過,台灣民主化已經二十年多年,許多民眾對軍隊的態度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如今,社會普遍認為兵役只是生命和時間的浪費。洪仲丘事件之後,軍隊的社會形象跌至谷底。另一方面,政府也計畫將徵兵制改為募兵制、並推動裁兵政策。實施募兵制度之後,軍隊和社會的距離勢將愈來愈遠。一個強鄰壓境的小國,在追求自主及和平的過程中,需要的正是堅強的國防、以及對軍隊和軍人的支持。可是我們似乎正反其道而行。

兩岸密切的經濟交往也解除了台灣民眾的戒心,將對岸視為友善的、可以提供巨大經濟利益的鄰居。根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3年的調查,台灣民眾中只有三成左右擔心中國以武力逼迫台灣和它統一。在這樣的心態下,國防不只多餘、浪費金錢,甚至可能危害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不久之前國防部長在立法院答覆立法委員的質詢時,將兩岸軍事定位為「敵對關係」,遭到中國時報社論的抨擊,說國防部長嚴明「失言」,並說「兩岸軍事若是『敵對關係』,兩岸就永無真正的和平機會了。」雖然台灣社會不將對岸視為敵人,對岸的政權卻一直將台灣視為敵人。不只千顆以上的飛彈對準台灣,也將其攻台戰略訂為:在美國有機會干預之前,即迅速佔領台灣。

在無視於對岸軍事威脅的心態下,我們的國防投資持續減低。2013年的國防預算總額是GDP的2.1%,二十年前是3.8%;如今佔政府總預算16.2%,二十年前則為24.3%。2013年國防預算總額是新台幣三千一百億,比2008年還要低8.3%。

其實,在現代社會中,國防不是花費,而應是一項投資。國防不只能保護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具有衍生的效果:包括公民對社會的認同、國民外交的促進、國家形象的提升、以及產業科技的發展等。如今是我們調整心態,重新檢視國防的時候。

本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兩岸的軍事對比,中國解放軍近年來的發展。第二部分介紹同為強敵壓境的以色列、以及同為小國的新加坡,兩個國家追求現代化國防的經驗。這兩個國家文化不同、但資源同樣有限;他們對國防的思考,對軍隊和現代社會之間關係所做的規劃,很值得我們參考。第三部分則透過美軍募兵制的經驗,初步討論台灣國防制度的走向和改革原則。

對臺灣的軍事威脅

中華民國高等政策研究協會、美國國防大學、和藍德智庫(RAND Corporation),於2013年11月在台北共同舉辦「2013年中共解放軍」研討會。參加會議的許多國際中共解放軍專家,都表達了令國際社會擔心的趨勢:包括解放軍軍力的迅速升級、在外海與菲律賓和日本的衝突、以及違背國際海事法的行為。

11月23日,中共國防部在國際空域劃設廣大的東海防空識別區,展現中國持續的強勢作風(發佈原文及地圖)。相關規則公告接著說明:「對不配合識別或者拒不服從指令的航空器,中國武裝力量將採取防禦性緊急處置措施」(原文)。三天後,11月26日,解放軍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從山東青島軍港起航,前往南海海域展開軍事訓練。至目前為止,國際社會的反應是:日本、韓國、和美國的戰機飛越該區,透過行動否認中國在這塊國際空域的主控權;日本政府指示日本民航公司不需服從中國的指令;韓國政府12月8日宣布,將其防空識別區往南延伸300公里,擴大與中國及日本防空識別區的重疊(地圖)。

中國針對台灣的軍備提升也是無法否認的事實。解放軍現代化進程、戰略構想發展、兵力結構與部署、以及武器研製能力,都對台灣造成巨大的威脅。中國2013年的軍事預算約美金一千兩百億,是十年前的四倍;而對台用兵仍是中國戰備的主要目標。今年台灣國防部出版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原文)指出:

中共迄未放棄對臺軍事行動整備,並預擬對臺作戰構想與計畫。近年南京及廣州軍區陸續換裝主戰裝備,已具備對我多元作戰能力,各項演訓活動,亦以迅速結束海島衝突,降低他國介入可能性為主。另中共持續抗議美國售我武器,要求美方逐年減少、最終停止對臺軍售,以阻礙我防衛戰力之提升,擴大兩岸軍力差距。同時中共主導國際法或戰爭法內涵詮釋權,塑造對臺發動戰爭的正當性與合法性,爭取軍事行動主動權,以防止他國介入臺海軍事衝突。

台灣政府經常宣稱「兩岸關係逐漸穩定」。馬總統從2008年上任至今,在兩岸關係「正常化」、台灣持續減低國防預算的同時,中國軍方對台灣的敵對姿態不斷強化。配置在對岸的近距離飛彈過去五年穩定地增加,目前已經超過千枚。根據美國國防部2013年中國軍事報告(原文),部署在台灣海峽的解放軍陸軍人數高達40萬、坦克車3千輛。海軍在東南海的戰備升級更值得注意:驅逐艦16艘(台灣:4)、護衛艦44艘(台灣:22)、大型兩棲運輸艦27艘(台灣:12)、傳統動力潛艇33艘(台灣:4)。中國的空軍也迅速換裝中:離台灣近距離的轟炸機數量為160架(台灣:22)。中國同時提高解放軍的資電作戰能力,實施聯合登陸等重大軍事演訓練,強化對台的戰備整備作為。在這個背景下,國防的重要是不可輕視的。

面對強大的中國軍事力量,有人覺得:無論台灣如何增強國防力量,也和龐大的解放軍無法匹敵。甚至有人悲觀地認為:中國軍事力量強大,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大;而另一方面,台灣在經濟上又似乎愈來愈需要大陸,所以兩岸統一是遲早的事。兩者的共同結論是:國防是沒有意義的花費,對台灣更重要的是促進兩岸的和解。可是,沒有堅強的國防,和解只是完全屈服於對方的條件。預期終究統一的人也需要認識到:即使兩國統一不可避免,統一也有不同的方式。如果台灣國防能力不足、經濟又完全依賴中國,屆時「統一」的條件會比較像香港,還是比較像新疆、西藏?更何況,連相對享受自由的香港人也意識到在中國統治下的限制。1997年主權移交前,多年的談判由英國主導、並有英軍的保護。不過回歸後的16年來,普選仍未實現,而且看來越來越遙遠。香港中文大學的2002年民調顯示,58%的香港人民同意:回歸後北京中央政府有落實「一國兩制」。可是,其比例在2013年已下降至23%。

台灣將以什麼籌碼和中國談判重要的政策,例如移民、司法、宗教及言論自由、選舉制度、財產保護等?在毫無選擇下的統一,台灣可能成為什麼樣的家園?

更多數的人認為,兩岸未來的關係仍然不確定。有人認為我們早已獨立,實際上享有自治權,也已經發展出台灣特殊的文化及認同。和真正獨立的差別,只是象徵性的宣言。對懷有這樣想法的同鄉,國防的重要性更是明顯不過。無論對台灣的未來有什麼不同的期望,不論政治立場是藍還是綠,台灣的國防是大家共同的課題。

那我們如何「關心」國防?台灣的財政和人力畢竟有限,什麼樣的政策能確保足夠的國防能力,同時又不會忽略社會的其他需要?多年來,軍中一些不幸事件影響了民眾對國軍制度的信心。在這個環境下,我們又該怎麼強化國防?其實,我們並不是唯一缺乏資源又需要投資於國家安全的國家。以色列和新加坡是很好的案例,提供許多值得參考的經驗。

〈閱讀下一篇:軍隊現代化:經濟、教育、民主、外交

更多文章

成為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和新鮮人及教育者分享
吳怡農
在極速變動、科技不斷更新的「多元化」市場環境下,每個企業無論大小更加需要知識及能力廣泛的人。教育如何幫助青年在社會立足、生存?
《時間問題》與作者的對話
A Question of Time -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Author 台灣為什麽應該為戰爭做好準備?什麼樣的防禦措施將最可能避免衝突的發生?「嚇阻」的基本邏輯是什麼?麥克.韓澤克 (Michael A. Hunzeker) 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安全沙爾政策與政府學院的助理教授以及政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韓澤克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並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的碩士及博士學位。他曾於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十五年。 Should Taiwan prepare for war? How does deterrence work? What makes for a credible defense? Michael A. Hunzeker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s Schar School of Policy and Government and the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 Studies.
靈魂的工程師:習近平主義下的中國
習近平的意識形態是什麽?在他領導下的黨與國有什麽樣的特色?這將如何影響世界 — 以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