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讀

中國經濟所面臨的挑戰:四十年未有之大變局

中國 GDP 的成長率可能不到 1.7%、甚至為負?中國的經濟面臨哪些結構性問題?人民大學經濟學家松向松祚指出中國經濟面臨的嚴峻考驗與迫切的改革需要。
向松祚

以下為演講整理稿(取自:連結)。

向松祚教授演說影片

我想跟各位分享的兩個字—「反思」。我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校友,每一位企業家,我們大家一起來反思。

一、2018中國有三個嚴重誤判

1. 經濟下行

2018年我們可以說是非比尋常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太多太多的大事。但是最主要的是什麼?——2018中國經濟下行。

今年下行到什麼程度呢?

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是6.5%。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的研究小組,他們內部發佈的報告是:到目前為止,中國GDP的增長資料為1.67%。而另外一種測算顯示資料為負。

當然在這裡我們不去討論這個測算是正確還是錯誤,也不講應該相信哪個資料,但是今年中國在這件事情上出現了嚴重的誤判。

2. 中美貿易戰

中美的貿易摩擦貿易戰已經不是貿易戰,不是經濟戰,是中美兩國之間價值觀的嚴重的衝突。

中美貿易戰我們有沒有誤判?我們有沒有低估?現在中美貿易戰快過去一年了,我們回憶一下年初主流媒體的言論:中美貿易戰,美國人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必勝;中國要打下去,一定是大打大贏,中打中贏,小打小贏。

曾經說過這些話的主流媒體都去哪了?說到底,到目前為止,我們對中美貿易摩擦,對中美貿易戰的形勢的判斷,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存在很大的誤區,這值得我們去深刻的反思。

實際上現在中美的貿易摩擦貿易戰已經不是貿易戰,不是經濟戰,是中美兩國之間價值觀的嚴重的衝突。

可以完全肯定地說,中美關係現在走在一個十字路口,中美關係現在面臨巨大的歷史考驗,我想現在還沒有找到一個真正妥善的辦法。

大家最近注意到:華為孟晚舟CFO孟晚舟在溫哥華被扣。BBC等媒體都在報導美國的盟國全面圍堵華為,這說明什麼?這不是簡單的貿易和經濟的問題。

我們過去有一句話說中國經濟增長的戰略機遇期,現在的戰略機遇期還存不存在?我個人覺得我們現在國際的戰略機遇期正在快速的消退。

3. 民營企業遭受重創

從各種資料中我們發現,民間投資,民營企業的投資大幅放緩,民營企業家的信心遭受重創。

從年初開始消滅私有制、民營經濟退場論等各種說法甚囂塵上,直到今年11月1號,國家領導人才專門召開會議。有些人的說法是現在經濟不行了,又在開始討好民營企業。

所以中國經濟的下行,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包括中美貿易戰的日益的惡化。我們要反思做錯了什麼,我們要反思真正提振中國經濟,要真正的讓中國經濟能夠持續穩定的增長,我們應該做什麼?

二、我們現在面臨的5個問題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主要是自己的問題,卻有很多東西講得輕描淡寫。

1. 經濟轉型中的錯誤傾向

我們經濟下行是一個長期的下行,這本來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大家注意到,我們現在是依靠消費和第三產業,兩者佔到GDP增長的78.5%。

按照我們官方的說法說這是好事:經濟轉型已經取得成功,過去我們依靠投資,依靠出口,現在已經是依靠消費和第三產業,聽起來好像有道理。

但是大家要看到,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家,投資大幅度的放緩,依靠消費,我們還能夠維持經濟的穩定嗎?

這本身一方面可能是一個好消息,但是更重要的可能是一個不好的消息。

過去40年,改革開放40年,我們有過5次的消費浪潮,第1次是解決溫飽,第2次是新三大件,第3次是資訊消費,第4次是汽車,第5次是房地產。

但是現在這樣的五次的消費浪潮,大家可以看到,基本上都已經處在一個尾聲,汽車的消費在大幅度下降,房地產的消費也在大幅度的下降,所以我們現在面臨巨大的問題。

2. 金融風險加劇

在經濟下行的同時,金融風險加劇,大幅引資銀行急劇的萎縮,大量媒體講:以前政策考慮不周、缺乏協調、執行偏離、強監管效應迭加導致了信用的緊縮,這當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是其實這並非是最深層次的原因。

我們看到直接融資的市場,債券融資也好,股票融資也好,在今年都是被腰斬,更多的是違約。10月份以前,前三季度企業債的違約已經超過1000個億。

按照官方的資料,企業債的違約今年會超過1200億,還有大量企業的破產,現在的企業是成片的倒下,國有企業也倒下了。

渤海鋼鐵,這是我們偉大的世界500強。在它倒下時,它的負債餘額1920個億,實際上它的負債餘額可能達到2800億。

地方債務,也是我們金融市場非常大的一個麻煩。

國家審計署說是17.8萬億,人大財經委的副主任賀鏗先生說是40萬億還不止,超過40萬億,而且沒有一個地方政府想還債。

3. 股市下跌

現在股市的下跌只有1929年華爾街的崩盤可以與此相提並論。

我認為股市的春天還早著,大家可以看一看,現在股市的下跌只有1929年華爾街的崩盤可以與此相提並論。大多數股票跌到80%,有的跌去90%。

我們今天要反思的一個問題是股市之痛到底痛在哪裡?有人罵證監會,罵劉主席,罵這罵那,我認為是罵錯了物件。監管政策不合適,監管政策可能不到位,股市的政策面不到位,可能是重要原因,但不是關鍵原因。

看看我們的利潤結構,銀行板塊和房地產兩個板塊拿走全部利潤2/3,1444家中小板的上市公司利潤比不上一個工商銀行,這樣的股市,它怎麼可能成為牛市呢?

我們買股票主要是買公司的利潤,企業的利潤,不是靠消息炒作。耶魯大學的教授羅伯特希勒說:股市短期不是經濟的權益表,但長期一定是。

10月19號連續出臺了那麼多條的政策,劉鶴副總理甚至親自牽頭喊話,現在怎麼樣?上個禮拜五又跌破2600,始終在2600左右,股市的春天什麼時候到來?

所以我想這個股市如此的糟糕,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中國實體經濟相當麻煩。

4. 金融業脫實向虛

大家知道中國經濟的下行,說到底是我們過去這種擴張的模式,增長的方式,發展的這種思維出現重大的問題:脫實向虛,這是前任央行行長周小川行長講的。

現在我們的金融風險是什麼?隱蔽性、複雜性、突發性、傳染性、危害性,結構失衡問題突出,違法、違規現象叢生。

既要防止黑天鵝,又要防止灰犀牛。有一個記者問周行長說,周行長,你說的黑天鵝在哪裡?黑天鵝是哪幾個?周行長笑而不答。

黑天鵝在你身邊,那麼多融資騙局是不是黑天鵝?但你看不見。

灰犀牛呢?灰犀牛隨時發生,區塊鏈、B圈,是不是黑天鵝?房地產就是最大的灰犀牛。所以我們這種脫實向虛,在中國的表現太多了,總而言之就是套利。

去年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和總理嚴厲的批評中國的金融業,說你們是自娛自樂,脫實向虛,金融亂象叢生,觸目驚心。

除了這些金融套利以外,大量的企業拿了錢去幹嘛?不是去搞主業。過去十年,IPO定增差不多9萬多億,9萬多億,40%拿去幹嘛?拿去炒股票、炒期貨,參股金融公司,並沒有拿去搞主業,上市公司這樣能好嗎?

我也認識不少上市公司的創始人和老闆。坦率地說,相當一些股權質押的資金並沒有拿去真正搞他的主業,都去幹嘛了?都去玩虛的:買理財,買房子。

官方公佈的資料,我們上市公司買投機性買房,就是1萬多、一兩萬個億。所以中國經濟全部都是玩虛的,全部都是靠杠杆加杠杆。

2019年開始,中國就走上了這個不歸路,杠杆率急劇飆升。我們現在企業的杠杆率是美國的平均的杠杆率的三倍,日本的兩倍。企業的負債率,非金融企業的負債率全球最高。

5. 短期貨幣政策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現在經濟下行壓力巨大,於是政府又把老一套拿出來了:貨幣政策寬鬆,信貸政策激進。

現在經濟下行壓力巨大,於是政府又把老一套拿出來了:貨幣政策寬鬆,信貸政策激進,財政政策寬鬆,資本政策激進。

這些政策能夠解決中國的根本問題嗎?我們今年的貨幣政策不是不寬鬆,今年我們釋放4萬億流動性,對沖叫中期借款便利,釋放2.3萬億,2.3萬億乘以貨幣也是十幾萬億。

信貸政策射出來「三支箭」,號稱「易行長三支箭」。第一支箭是貸款,第二支箭是發債,第三支箭解決股權質押。

所以我們現在的問題,大家要反思,我們這樣的政策,能夠解決我們深層次的問題嗎?

資本市場出臺了那麼多條政策,我看不是真正管用,10月19號到現在兩個月了,能管用嗎?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去認真反思,我們到底經濟的問題在哪裡?

所以我反思的結論是:我們現在中國經濟的問題已經不是這個速度的問題,數量的問題,它是一個品質的問題。

十九大報告寫得好,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寫得非常好,可惜我們很多沒有落實。我們中國結構的問題,十九大講的「六大不平衡」,其實更多的是不充分的。

而且我這裡講信貸貨幣財政政策短期調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上述「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

三、必須要實施三項實質性改革

說到底,我們目前仍然沒有跳出舊的政策框架和思維方式,能否轉型升級成功,關鍵是看民營企業的活力,關鍵是看政策能否激發企業家的創新活力。

大家看一看民營企業真正面臨的核心問題,不是融資難、融資貴。根本的問題是什麼?害怕政策的不確定性,害怕政府不守信用。

所以現在要解決企業相互拖欠的問題,首先是要解決政府拖欠企業,國有企業拖欠民營企業,大的民營企業拖欠小的民營企業的問題,三大成本的持續上漲,所以減稅降幅是首要的要求。

在這個大的背景下,我的基本結論是:短期的這些貨幣信貸政策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中國的經濟要真正的持續的穩定的增長,要走出今天面臨的困境,必須要實施這三項實質性的改革。

我把這三項改革把它概括成為叫稅改、政改、國改。

減稅降負,那怎麼才能減稅降負呢?必須要把政府的結構精簡,人員要大幅裁掉。政府要精簡,政府的開支要下降,就必須要實施政治體制的改革。

北京大學的周其仁教授一直講: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社會治理成本太高,社會治理成本太高。

還有政改,以及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當然還有一項教育—科研教育科研體系的改革。

所以據說即將要召開今年改革開放40周年的隆重大會,我們衷心地期待在這個大會上能夠吹響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號角,請大家拭目以待。

向松祚教授是中國的經濟學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顧問委員會成員及研究委員會成員,亦是《環球財經》雜誌總編輯;曾任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特區分行多個高階主管職。向松祚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國際事務碩士和經濟政策管理碩士,在人民大學取得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並曾於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系和嘉丁管理學院擔任訪問學者。

更多文章

《時間問題》與作者的對話
A Question of Time -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Author 台灣為什麽應該為戰爭做好準備?什麼樣的防禦措施將最可能避免衝突的發生?「嚇阻」的基本邏輯是什麼?麥克.韓澤克 (Michael A. Hunzeker) 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安全沙爾政策與政府學院的助理教授以及政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韓澤克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並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的碩士及博士學位。他曾於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十五年。 Should Taiwan prepare for war? How does deterrence work? What makes for a credible defense? Michael A. Hunzeker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s Schar School of Policy and Government and the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 Studies.
如何評估並揭露外國政府在我境內的影響活動?
美國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和國家安全局
借鏡美國情報單位的檢討。情報的蒐集、綜合及判斷涉及許多敏感的工作;政府怎麼適度公開情報結論,又不透露我們的情蒐手段及來源呢?應該提出什麼樣的客觀依據,並如何向社會解釋其判斷標準,以維護情報體系在民主國家至關重要的公信力?美國三個情報單位在 2017 年 1 月聯合出版的這一份公開報告,揭露俄國政府在美國 2016 年總統大選期間的媒體操弄影響活動,值得借鑑。
對國會隱瞞 已讓全民付出更多代價
吳怡農
海軍敦睦艦隊爆發群聚感染 COVID-19,確診的官兵足跡分佈全台眾多縣市。倘若國防部的資深官員們,在立法院面對質詢時據實以告,整體社會可以省下不少成本;而這個目標,可以透過立法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