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
)

被蛇或是毒蛇咬到,要怎麼處理?

若被蛇咬傷,請一律假設被「毒」蛇攻擊,立刻離開現場。不要反擊或是嘗試抓蛇,以免造成二次傷害。被毒蛇咬到很有可能出現頭暈或陷入昏迷,因此不要單獨開車前往醫療院所;撥打 119 或請親友、身邊的人立即載你到醫療院所。

記住蛇的品種或外型特徵,例如條紋或身體形狀,或拍照記錄,以便醫療人員使用正確的抗蛇毒血清。

等待治療時,若你已經確認或記錄毒蛇的品種,可以使用溫和的肥皂或清水清潔傷口,防止進一步感染。將傷口保持在心臟以下的位置。不要切開傷口,也不要嘗試將蛇毒吸出。

被毒蛇咬到,切記不可使用止血帶,這會使蛇毒被集中在傷口內,增加單一組織的受損程度,也會增加注射血清時的難度,嚴重的話可能導致永久性的組織損傷。

更多問答

台灣常見的毒蛇

台灣陸地上約有 46 種蛇類,其中 16 種具有毒性,山中常見且傷害較強的毒蛇包含:

眼鏡蛇

特徵:頸部有一對白底黑色斑點紋路,看起來像一對眼鏡。受驚嚇時頸部會張開,腹部分為黑腹、白腹與花腹等。

雨傘節

特徵:頭圓而小,全身有黑寬白窄相間的條紋。

百步蛇

特徵:多分布於低海拔地區,全身有黑色或是褐色的三角形菱紋,頭呈現三角形狀。

赤尾青竹絲

特徵:頭呈三角形,全身有綠色背部、腹部接近黃綠色、尾部則轉變成磚紅色。

龜殼花

特徵:蛇背中央有茶色菱形斑蚊

鎖鏈蛇

特徵:背部有鎖鏈狀橢圓形斑點

被毒蛇咬到可能產生的症狀

如何判別是否被毒蛇咬到?除了觀察蛇的品種,也可以從症狀來判斷。被毒蛇咬到之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含:

  • 傷口會有刺穿的痕跡
  • 傷口附近會產生紅腫、瘀青、流血或起水泡等現象
  • 口中有金屬、薄荷或是橡膠的味道
  • 唾液分泌增加以及流汗
  • 臉部與四肢麻痺或刺痛
  • 肌肉抽搐
  • 劇烈疼痛以及壓痛
  • 噁心、嘔吐或腹痛
  • 呼吸不順暢,在極端狀況中可能停止呼吸
  • 心跳急速加快、脈搏微弱與低血壓
  • 視線模糊

等待醫療人員到來時

除了上述提到的傷口清潔,在等待救援時,坐下或躺下在最舒適的姿勢(留意讓傷口保持在低於心臟的位置)。傷口附近若有佩戴戒指、手錶等飾品請先移除,避免傷口腫大導致更嚴重的疼痛或無法取下。若手邊有乾淨的敷料,可將傷口擦乾後蓋上;若你沒有辦法記錄毒蛇的種類,請先不要清潔傷口,殘留的毒液可以幫助醫療人員找到適合的血清。傷口若持續腫大,可定時用筆在皮膚上標示腫大的範圍及時間,以便醫療人員辨識傷口擴張的速度和方向。

毒蛇咬傷不可使用止血帶。綁止血帶可能導致毒液停留在單一位置過久,讓急救的過程更加困難。此篇刊登於 NIH (美國國家衛生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的研究提到,毒蛇咬傷後若使用止血帶,到院後不能立即解開止血帶、馬上注入血清,因為快速的壓力改變會使毒液進入血流中,必須要緩慢解開才能使血清發揮作用,進而延長施救時間,不利救援。一位醫學專家在接受 NPR(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National Public Radio)採訪時,也描述了此現象

更多與毒蛇傷口處理相關的知識,可以參考刊登於 NIH 的研究,內文詳細介紹多種處理方式的優缺點,以及提供專業醫學建議。

毒蛇照片來源(連結一連結二